高考志愿填报专业 高考志愿填报还得心中有“数”
高考成绩公布后,又到了填报志愿的关键时期。短短几天的时间内,家长和考生要在诸多院校和专业中决定今后的学习生活所在甚至未来的人生道路方向,确实不是一桩易事。近年来,瞅准这一“集中焦虑期”,一些嗅觉灵敏的教育机构也开始推出各种志愿填报辅导班,“大数据技术”“名师一对一辅导”等广告宣传攻势下,尽管收费数千动辄数万,也还是吸引了不少家长和考生的关注。

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辅导方式,不断壮大的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市场背后,也存在着诸多乱象。据新华社报道,各类高考志愿填报辅导收费标准不一、价格高昂,辅导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仅培训三四天就能速成上岗,对考生给出的填报建议也并不靠谱。在市场发展并不充分,相应监管机制尚未匹配的背景下,对待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高考志愿填报辅导,恐怕还需要家长和考生保持理性态度。

所谓“七分考,三分报”,高考志愿填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在考生分数、意愿和院校专业选择上实现最高程度的匹配,不仅要在院校录取数据、职业发展预判、竞争激烈程度上有所掌握,也需要理性全面的分析和准确的自我定位。

一些“野鸡”高考志愿填报辅导机构,正是抓住了考生和家长的这一需求,利用教育部门、高校公布的历年考试数据做归纳总结,培养“速成专家”,编造营销话术,为自己穿上高大上的“技术外衣”。且不说这些数据来源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一些个性化的因素,例如考生意愿和专业前景等,就可能影响数据推算的准确性,如若盲目轻信,后果就不是钱财损失那么简单了。
所以,对于志愿辅导此事本身,家长和考生也需摆正心态,权作参考,不能完全依赖。
尽管近年来平行志愿等高招改革举措降低了志愿填报的难度和失误可能性,但手握教育部门发放的报考指南,依靠简单的数据罗列,依然无法满足考生和家长的信息需求,高考志愿填报辅导的火爆以及乱象频出也就不足为奇。心中有“数”,志愿填报才能有数,呼吁强化监管力量、惩处不法机构、规范市场发展的同时,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也应有所思考,如何打破考生和家长信息不对称的困境。
无论是开展更多更具权威性、针对性的政策解读、家校交流活动,抑或是借助技术手段和信息渠道,在高招信息整合披露方面向全面、专业方向提升,都应该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