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怎么死的 什么人值得韩信在死前大喊他的名字吗?
首先我们先提一个可能都不是很熟悉的人——蒯通,其实他的真正名字叫蒯彻,但是史书上为了避讳,则自作主张改成蒯通。为什么要提这个人呢?因为蒯通可是韩信临死前一直在喊的人啊。
那他们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能让韩信临死都在喊呢?

大汉还没建立的早些年,韩信连续攻破魏代两国,汉军军心大振,刘邦命令韩信乘胜追击,攻占齐国。于是,接受了攻齐命令的韩信顺势引兵东渡,向齐国进发。而与此同时,在刘邦的手下有一名辩士俪食其也向刘邦请命,想去说服齐王,当时刘邦是想各种方法都试试,于是同意了,也没有对这个方案有太大的信心,不过令刘邦没有想到的是,俪食其还真就靠着自己的一张嘴说服了齐王,刘邦自然大喜,当然也很快,这个消息也传到了正在向齐国进发的韩信的耳朵里。

不过那个时候的韩信大军还离齐国有一段距离,在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韩信准备停止进发。但这时,这个蒯通向韩信进言:“韩将军是收到了命令才攻打齐国,结果现在汉王早就派那个俪食其说服了齐王,不过现在让您停下来了吗?再说了为什么要现在停下?俪食其就靠一张嘴短短几天就拿下齐国,而您率领精兵良将,耗时一年有余才打下赵国,您说现在这个情况,在汉王眼中您不就反而还不如一个书生?”

韩信思考了一会认同了他的说法,决定不停兵,一路向齐国进发,也正好因为齐王被说服而对汉军丝毫没有设防,韩信率领军队大举进攻,一举攻下齐国。
韩信攻下齐国不久,楚国大将龙且率兵二十万前来援救齐国,但他又怎么能是韩信的对手,龙且大败,灰溜溜地回到了项羽帐下。而这时,最窝火的就是项羽了,要知道,龙且在当时可是项羽帐下的第一虎将,就这么输了。于是他赶紧派人前去企图策反韩信。

但韩信始终不为所动,坚决不肯反叛刘邦,也可能有当时向项羽进言结果被忽视的个人因素,总之就是没有答应。而这时,这个蒯通又站了出来,他给韩信分析,认为如今局势,正是可以三分天下、自立为王的好时机。蒯通还举了两个过去的例子:“以前张耳和陈余曾是过命的交情,简直可以称兄道弟,但还是反目成仇。
还有文种对勾践的忠诚简直无人能过之,可结果呢?还是赐下一把娄剑,让文种自裁。现在你和刘邦之间的关系,论交情不如张耳、陈余,论忠臣也不如文种对勾践,请你想一下假如有朝一日刘邦一统天下,你能在他手下得到善终吗?”
史书上有一种说法叫长短之术,是一种古代策士用来游说别人之术。蒯通在此所用的正是这种方法。但纵使蒯通怎么游说,韩信始终不愿意听从,既是因为刘邦对他的恩情,也不相信他为刘邦立下如此功劳也会被杀。
所以也就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为大汉征战沙场,拿下无数要地,直到大汉建立。但结果却如蒯通所说的那样,韩信还是被吕后所杀。
那时是汉高祖十年,当时的巨鹿郡守陈豨在韩信的暗示与挑拨下公然发起叛乱。刘邦知道有人叛汉的消息后,非常生气,决定亲自率大军前往讨伐。那个时候刘邦还并不知道韩信才是幕后主使,所以临行时,召韩信同去,但被韩信以生病为借口给推掉了。
而就在讨伐大军离去不久,韩信便打算在长安制造一场内乱,先杀死吕雉。但不幸的是被下人所出卖,计划被吕后提前得知,反被萧何、吕雉用计擒拿并当场诛杀。死前,韩信仰天大呼:我真后悔没有用蒯通的计策啊!才让你们这些人所杀!
而在不久之后,刘邦讨伐顺利大胜而归,返回长安后,在得知了韩信的死讯,既高兴又惋惜,接着问别人:“韩信临死时说了什么?”吕后等人将实情原原本本地告诉刘邦,刘邦听后说,这蒯通是齐国辩士,立刻下令将他捉来。抓到蒯通后,刘邦立即问他:“是你曾经教韩信谋反吗?”
蒯通对说:“是!臣是教过!但这家伙没有听老夫的话,以致于被杀。如果他能听从我的计策,陛下又怎么可能杀得了他!”
刘邦大为恼火,打算活活煮了他。蒯通又大呼:“我冤啊!”
刘邦气的说道:“你教韩信谋反我,还有什么脸面说自己冤?”
蒯通对刘邦说:“黄狗冲着帝尧狂吠,并不说明着尧不够贤明,只是黄狗忠于它的主人,它的主人让他喊。而臣教韩信谋也正是这个道理!那个时候大秦名存实亡,天下四分五裂,各路谋士各自辅佐自己的主子,也各自忠于其主,陛下能说臣错吗?”刘邦听后,感觉很有道理的样子,于是将其无罪释放。
现在来看,韩信的死也只是咎由自取,无论他是听从蒯通的计策三分天下,还是没有动歪心思一直认真辅佐刘邦,都不会招致被女人诛杀的这种下场。而死前大喊蒯通的名字,也只能说明他后悔听从建议,当然历史也没有那么多偶然性,假使韩信真的三分天下,那么可能乱世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