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宝宝如何起名?

阮茜媛阮茜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人类的历史上,姓与氏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姓明确母系血统来源,氏明确父系血脉传承。 而姓与氏的结合,便诞生了“姓氏”这一组合。 单从姓氏这个角度来看,其实现在的人名字的变化并没有古代那么明显,姓的基本结构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而氏则多已经合流到了姓中。

上古时,姓明确母系血统来源,氏明确父亲一脉的世袭职位,因此同姓不同氏或同氏不同的人家,其血缘关系并不密切(除非是女系家族);而同名异姓或同姓異氏的情况,则是比较稀少的。

春秋战国的时候,宗法制度瓦解,世卿制度衰落,士族崛起并掌权,姓氏的概念逐渐模糊……到秦汉一统,史书简体,姓不再如以前那样严格区分,而是大都在姓的前面加一个母系的姓氏“姓”,或者干脆把姓和氏合二为一,称为“姓”了。

于是《汉书》里有了“张姓王字”的说法,《后汉书》里有“侯霸字次孙”、“郭泰字林宗”,而魏晋南北朝以后则更多见了“王阳之、诸葛丰”之类的名字。 同时,由于社会地位的变迁,父系血统的重要性超过母系血统,作为男性尊贵的标识——“氏”,开始更多地出现在姓名当中。

唐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用“姓名”来称呼一个人,“姓”或“氏”则分别指称某个人的祖辈。明代吕坤所著的《闺范》,更是直接解释了“姓”和“氏”的区别: “姓者生也。氏言其出也。同姓之人,其先所自出;同氏之人,其先所自生。” 这种姓氏用法上的细微差别,一直延续到现在。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发展,传统的以父系血统为依据的姓氏文化已经渐渐被取代,“姓”与“氏”所指的概念也变得越来越模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再找到拥有完全属于父辈血脉姓氏的人了。

不过,正像父系血统难以作为唯一性识别标准一样,母系血统同样在很多情况下无法作为唯一性的识别依据。于是在这种矛盾之下,我们如今的名字,很多时候已经是四不象的“姓氏+名”或“地名+姓氏+名”了,比如说鲁迅的小说《药》里的“夏瑜”,“秋瑾”,越剧《梁祝》中的“梁山伯”“祝英台”等等,都是典型的例证。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